当前位置:长财招生信息网 > 外国语学院

会计学院

会计学院成立于2000年,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498人。2017年起,与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2021年,会计学获批吉林省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点。

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会计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会计学、财务管理),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审计学),实现一流专业全覆盖。会计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特色专业、省首批转型试点专业;会计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会计实训中心获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首批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等10余项。

多年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求导向,分类培养, 融合赋能,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创建”学科融合、思政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课证融合“的五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实战化“的“4+3+2+1”实践教学体系。2016年,省内首创特色产业学院,先后与金恒智控管理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共建“金恒学院”“春雪学院”“金蝶学院”3个特色产业学院。2021年“数字财务现代产业学院”获吉林省首批示范现代产业学院,2022年“数智内控人才定制班”获批吉林省首批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培育项目。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显著,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端内控、智能会计、ERP信息化管理等优秀人才,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

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会从诚信,计以笃行”的院训, 立足吉林,面向全国,为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财经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2000年, 设置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金融工程和税收学五个国家统招本科专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秉承“博学厚德、自强不息”的校训,践行“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师生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头、产教融合为驱动、学研创用一体化为特色,构建服务地方、行业需求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数字素养、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新“金”“税”人才。

学院立足地方经济,打造高水平学科和专业。金融学学科2014年获批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获批吉林省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立项建设。学院现有国家“双万计划”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吉林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吉林省学科育人示范课程1门、吉林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门、吉林省优秀课程2门;打造了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吉林省虚拟教研室1个、吉林省先进基层教学组织1个、吉林省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

学院不断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模式。近年来,学院与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吉林银行、吉林九台农商行、长春农商银行、招商证券、东北证券、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国融兴华税务师事务所、百度、北京知链等企业和机构,组建了数字金税现代产业学院、平安银行数字金融现代产业学院、农银产业学院、国融兴华特色税务学院、招商证券定制班、中国人寿定制班、中国银行项目班,创新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产业资源共享”“实践体系共建”“赛教体系共育”“教育成果共研”“社会服务成果共享”“重点项目成效共通”的可持续化发展机制,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着力打造“学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数字经济研究基地、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应用型新文科教育研究基地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依托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逐步夯实“学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情怀担当逐步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师生研发的“农作物病害预警系统”荣获全国“互联网+大赛”吉林省金奖,并已在吉林省多地使用,受益农户 3000 多户,平均每年为每户农民增收 6000 余元;师生完成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多项被省长签批。近年来,学院学生共获中国互联网+大赛吉林省金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培养了吉林省十佳大学生、吉林省优秀大学生、吉林省活力团支部以及大批援疆援藏、扎根地方、服务社会“德才兼备、可靠顶用”的一流金税人才。

管理学院学院

管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现有6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专业为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博士14人(博士后2人),硕士生导师10人,物流管理教学团队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数字经济“新兴交叉学科”教师团队为“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全国冰雪旅游精品课程 1 门,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课程3门。学院拥有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科研教学平台。近五年承担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就业育人)项目 18 项,主编教材及专著17部,部分教学科研成果分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和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学院先后获得吉林省“十佳大学生”,吉林省“双创之星”,长春市“十佳大学生”、“十佳班级”,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学院党总支、教师党支部先后获评“吉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吉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生近五年在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互联网+”大赛等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奖 100 余项。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国家统招本科专业。另设有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吉林省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即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和4个专业实验室。目前,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课程3门。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特色发展为抓手,切实推进专业、课程建设的一流化、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科研成果的精品化。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70余项,荣获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级科研奖励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24件,荣获省级教育教学类奖项3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

学院始终围绕师德教育、能力提升、教学实践、教学改革、评价机制等五个维度向前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培并重”的发展思路。这几年,陆续引进中国工程认证专家 、宝钢优秀教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教学名师 来学院任专业带头人。在他们的帮扶下,自有教师迅速成长,形成了专兼结合复合型教学梯队。目前,在自有教师中,有省优秀教师 、市政府津贴获得者。省级课指委委员。博士和在读博士占比41%;高级职称占比52%。

学院多年来一直保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以培养供需对接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形成了“三模式、四共建、五保障”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联动机制。建立了20多个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满足学生专业实习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成立于2013年9月,在“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的办学理念和“博学经邦、厚德济世”的院训下,坚持内涵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经济学院下设经济统计学、经济学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四个专业,其中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专业是吉林省一流专业,经济统计学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B类专业。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吉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精品课4门、省级优秀课2门。

经济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余人,教师34人,拥有享受吉林省特殊津贴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长春市“师德标兵”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优秀教师1人,校级最美教师2人,校级教学新秀1人。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特等奖即金教鞭奖2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多位老师连续获得我校课堂教学质量奖。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成立于2000年,现有在校学生1000余人。学院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员单位,建有俄速通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参与阿里巴巴百城千校“百万英才”项目,成为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成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组副组长单位,是大湾区产教联盟发起单位之一。

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三个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贸易系成为省首批优秀教学基层组织;国际商务为校重点专业,分列校友会民办高校经贸类专业排行榜6星级和5星级专业;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是2020年教育部首次获批的7所高校之一,招生人数位列全国同专业之首。

学院拥有一支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9人、博士18人,“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他们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教学名师以及入选省人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学院建有数字贸易研究中心、跨境电商科创中心等,承担20余项省部级项目,获省级教育成果奖4项、科研成果奖10项;出版教材著作10余部;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1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1门、省级“金课”1门,省级“本科高校思政课程建设项目”和省级虚拟仿真项目各1项;建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数字贸易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等大型综合实训室,拥有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平台、跨境电商亚马逊实战实训平台、跨境商品贸易项目工作坊等7个实训平台。

学院秉承“厚积商贸、薄发世经”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以“学、做、赛、创”为载体的“三真、三实、五合作”、“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先后与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中外运、东北网商会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构建出多维度、多途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三跨”的培养特色,促使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中多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涌现出一批专业领域创业和企业骨干。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始建于2004年。学院设有四个本科专业、一个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一个特色学院,即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中外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青岛鹏腾国际学院,现在校1367名学生。

学院是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发展潜力、爱岗敬业的学术队伍。学院以创新改革、搭建交流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为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助推学校向更高水平建设目标迈进。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外国语学院已打造了一支师资队伍优良、教学水平优异的教学团队。外国语学院一直秉承“笃学致远,语通世界”的院训精神,不断强化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特色,积极推进与海外高校联合人才培养计划。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学生考取国内外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数在学校各学院排名第一。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为己任,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突出“语言+跨文化沟通+商务实践”的特色办学理念,设置满足学生需求的动态课程分流培养体系,将课内精讲多练与课外实习、实训相结合,使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商务实践运用能力。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养突出的优秀毕业生。

法学院

历史沿革

法学院创建于2000年,法学学科是学校构建“经济、管理、法学”三大主体学科之一。2016年设立“法务会计”和“法律事务”两个专业方向;构建“一主双翼”(“一主”:1个省级一流法学本科专业;“双翼”:1个辅修法学专业、1个吉林省统招“专升本”法学专业)发展模式。2019年成立省内首家律师实务学院;2021年获评吉林省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人才选拔和考试示范基地;2021年获得吉林省唯一“企业合规师”培训机构授权;同年获评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经济法》在线课程分别入选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包与教育部国家高等智慧教育平台;同年获批长春市多元化解纠纷调解人才培养基地。

师资队伍

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省法学领军人才1人;省社科法学专家1人;省检察院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四平市立法咨询委员会专家1人;教授、副教授占比50%;“双师”教师占比68%;博士4人;硕士100%;形成了一支“内在优良、外在卓越”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构建“一中心、两平台”、“产学研”一体的财经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坚持以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打造校内实务技能课程平台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平台。与公检法部门和律师事务所共建1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科学研究

教师主持完成教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教育部合作育人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4页、省教育厅项目3项。发表论文84篇,其中CSSCI4篇、SCI3篇、北大核心4篇。出版教材2部、专著2部、专利2部。

成果

教师在省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奖1项;在省高校教师说课大赛获奖1项;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家高等智慧教育平台;1门课程入选省教育厅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包;指导学生获电子商务三创赛、省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赛等重要赛事奖项若干,多名教师获“优秀导师奖”。

培养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90%,法考通过率10%,考研率5%。毕业生就业门路广,在公检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和金融证券等机构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就业趋向于高层次。

法学院坚持内涵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再创辉煌。